無家者的精神創傷

News

...
【時事全方位】無家者的精神創傷(一)

【Now新聞台】題目:無家者的精神創傷

嘉賓:

樹仁大學輔導學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嫣紅

同路舍高級項目經理(復康及全人發展服務)吳兆康

...
基層悲歌|近6成無家者經歷虐待 逾4成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

無家者日常要面對眾多困難,同路舍與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學及心理學系於今年1月至7月期間,跟89名無家者進行訪談,結果發現,近6成無家者曾經歷不同程度的肢體、情緒、精神或性虐待,有人亦透露跟家人關係欠佳,44.9%人符合創傷後壓力症(PTSD)閾值,疑似患上相關疾病。

樹仁大輔導學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嫣紅解釋,PTSD是一種精神病,患者可能曾經歷或目睹創傷事件,包括性侵、家庭破裂等。患者會產生與他們經歷相關的強烈和不安想法,通過發惡夢等記起事件時,更會疼痛、發抖、感悲傷恐懼等,日常亦有機會覺得與他人疏遠,甚至迴避令他們憶起創傷事件的場合。

她續指,上述情況可在創傷事件結束後持續很長時間,而PTSD更有可能有誘發囤積症、精神分裂、抑鬱焦慮等,對抗疫力、生活滿意度等也有負面影響。

同路舍高級項目經理(復康及全人發展服務)吳兆康補充,無家者日復日居無定所,又被社會污名化和孤立,PTSD情況將進一步惡化,令他們更難維持穩定就業和住屋,繼而陷入創傷和無家可歸的惡性循環。

面對PTSD等精神狀況,社交圈子的支援和鼓勵十分重要,惟研究亦顯示,逾6成無家者沒有任何社交支援,僅39.3%人可尋求家人、朋友和非政府組織等協助。

...
研究訪89名無家者 近六成曾受虐待 四成半現創傷後壓力症

同路舍與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於今年1月至7月,訪問89名年齡介乎21至78歲的無家者,他們無家的時間由一年至十年不等。逾七成受訪者來自香港,逾兩成半來自中國內地,剩下的無家者來自其他國家。

研究員在調查中了解無家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過去經歷,並根據 DSM-5 創傷後壓力症檢查表(PCL-5)進行評分。發現近四成半受訪者符合創傷後壓力症(PTSD)的閾值,即他們已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,相當貼近確診的臨床要求。

結果也發現,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經歷不同程度的虐待,包括肢體、情緒、精神或性虐待等,也有些受訪者透露曾與家人關係欠佳,如父母離婚、被家庭成員背叛等。

此外,研究也指出,近四成受訪者表示可尋求家人、朋友和社區非政府組織等社會支援。由於面對創傷後壓力症此等精神狀況,如患者能夠尋求生活圈子的支援和鼓勵,會較容易面對此疾病,惟無家者一般的支援網絡較為薄弱。

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嫣紅表示,研究反映超過六成受訪者沒有任何社交支援。在這種情況下,創傷後壓力症和無家狀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居無定所,在街上孤立無援的日子加重患者的精神壓力,而創傷後壓力症帶來的負面影響,又令患者更難走出無家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