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首頁 > 文匯報 > 品德學堂 > 正文

仁大開講:儒家情感較含蓄 大喜大悲易傷身

2020-09-28
■ 中國人的情感表達較為含蓄。 資料圖片■ 中國人的情感表達較為含蓄。 資料圖片

情感是人類與生俱來,是一種自我維護和調節的功能。這種功能亦因人類群居創造了社會與文化而顯得格外重要,因為人際關係需要情感來發展和維持。可以說,情感也有維護社會的效能。情感可以透過語言抒發,也可以透過面部表情來表達。不過,無論是語言還是表情,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中,特別是「禮」和「中庸」的熏陶和影響,普遍被認為是個善於控制自己情感的民族,不喜外露和表達情感。

著名心理學家及社會心理學教授奥托.克林伯格(Otto Klineberg)於1938年發表一篇名為Emotional Expres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(簡譯︰中國文學裏的情感表達)文章,克林伯格研究指出中國人認為情感是危險的,他們注重對所有的言行舉止要保持克制,並強調社會和諧重於個人的情感表達。克林伯格是首批提出此觀點的西方學者之一,之後陸續有學者對中國人的情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。他們一般評論中國人在情感表達上較含蓄,有保留。事實上,中國人表達的情感類型和方式很少由個人主導,更多是由社會關係中的權威和角色來決定,例如小孩「扭計」表達玩樂的慾望是不受歡迎的,但若然小孩乖巧而爸媽表現高興的表情,小孩自然會感到高興。

社會認可的行為會帶來和諧和穩定的人際關係,相反負面情感是由缺乏社會性的行為產生,因為這種行為強調個人利益重於他人利益,所以並不鼓勵。由於情感具有造成危險的可能,所以不表達情感及不堅持個人慾望被認為是一種文化防禦機制,也因為這樣才可以保護個人免於破壞和諧而感受到的內心焦慮。

此外,中國人不贊成過分的情感表達,他們認為對健康無益。傳統中醫學認為,過分的情感會擾亂身體的平衡,從而傷及器官並導致疾病。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大喜大悲的情緒會傷及人體,導致身體中的寒氣和熱氣過量。克制情感是為了保持生理平衡,免於疾病。不過,若果情感控制過度,又或者太過輕視自身感受,往往很容易陷入更強的壓力、焦慮和抑鬱情緒。另外,情感壓抑會妨礙個人去尋求社會幫助,從而進一步加劇孤獨感和疏離感,使得壓力升級。要解決因壓抑情感而帶來的問題,就要學習如何平衡情感的表達,包括了一些情緒表達和心理認知的訓練。

中國人喜怒不形於色,但曉得用詩詞歌賦憑歌寄意,下期仁大開講將為你講《粵語流行歌曲與中華文化》。

孫天倫教授(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,亦為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之創辦人。主要研究範疇包括中國心理學和中國心理治療。)

讀文匯報PDF版面

新聞排行